点评2月车圈大事:高速路免费时代开启/开电动车轻松赚钱?

易车原创·车坛神评  每月点评准时2号抵达,2月份汽车圈有哪些热点大事发生呢?

本月的主题比较多样,大众竟然想收购华为?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速免费吗?开电动汽车竟然不花钱反赚钱?未来更多热点也会在车坛神评栏目中进行展现。

一、发达市场增长快 中国汽车海外拓展捷报频传

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对外发布,据其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整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联邦、比利时、澳大利亚、墨西哥、埃及、孟加拉国、英国和菲律宾。

与上年相比,孟加拉国出口量增速略低,其他国家均呈明显增长,其中比利时、智利和英国增速尤为显著。2021年,上述十国出口整车105.9万辆,占整车出口总量的50.0%。

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老面孔,还有新朋友,有诸如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在内的发达汽车市场,但更多是埃及、孟加拉国、菲律宾、墨西哥等发展中汽车市场,当然可以看到的是,以上10国进展出口总量半壁江山,另外一半的销量在其他市场,因此总体分布比较分散,源头多样化对于打造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尤为重要。

当然在总体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厂家在2月的对外表现,比如长城在2月9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发布会上宣布加速东盟市场布局规划,发布东盟市场“4+4”战略布局。

目前长城已在东盟市场开启泰国、文莱、老挝、缅甸市场的运行,2022年,还将正式启动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四个市场的常态化运行,形成“4+4”的东盟市场战略布局,加速推进长城汽车2025全球化战略落地。

在国内已经上市的比亚迪元PLUS已经在澳大利亚同步开启预售,车型命名为Atto 3,据了解,该车已经收到超过15000份订单/意向,此外海豚还将命名为Atto 1。

此外,比亚迪与UzAuto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作推广新能源车,促进乌兹别克斯坦新能源汽车产业展。

小鹏汽2月11日宣布拓展欧洲业务,2022年第一季度将旗下整车业务扩展到瑞典和荷兰两个新的国家。

2月17日岚图汽车宣布正式进军欧洲市场,6月岚图FREE将于挪威奥斯陆正式亮相,今年第四季度面向挪威用户开启岚图FREE的交付。

岚图方面表示,出口挪威是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之后,岚图还将陆续进入欧洲其它国家,并逐步丰富在海外的产品布局,满足欧洲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智能电动出行的需求。

在电气化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汽车格局正在发生大的改变,新品牌崛起,老品牌在电动化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历经市场考验的新势力也逐渐成为了出口的重要角色,与上汽、长城、比亚迪等共同竖起了中国汽车的全新形象,共同打开更多发达汽车市场的大门,这点令人欣喜。

二、更快 更科技 更便宜,高速公路新业态来了?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距今也有80余年历史,相比而言,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发展速度却相当之快,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然位居全球第一,高速公路的出现确实给我们日常出行带来了很多方面,而目前高速公路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杭甬高速即将通车,这条高速被定义为中国首条“超高速”公路,起点宁波市镇海区,终点杭州市江干区,全长161公里,基于德国高速公路标准打造,此前官方公布的最高限速为150km/h。

仅是更快还不够,在建设之初就对这条高速公路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比如通过太阳能发电、路面光什发电,作为插电式充电桩电量的补充,为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而长远规划更是实现移动式的无线充电,边开车边充电,不得不说黑科技满满。

在杭甬高速之外,在2月23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向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交通函中规定,广佛高速将自3月3日零时起停止收费,保留既有收费设施按照零费率方式照常运营,对通行本路段的所有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并代为收取其他路段的车辆通行费;停止收费后,由广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继续负责广佛高速公路的管理、养护,通俗点来说,广佛高速彻底免费了!

高速公路的发展虽时间依旧,但在发展模式上却仍然在不断创新,除了更便捷外,其还将实现更快、更科技甚至于更便宜,杭甬高速代表了新时代的高速公路,而广佛高速其实也具备代表性,可以给更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在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带来启发和思考,未来或将有更多高速走广佛之路,这也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三、便宜不安全?微型电动车测评来打样

微型小车,在国内基本可以看作是入门级廉价汽车的代表,最低5万以下往往可以轻松提车,但价格便宜,安全却成为这类车型无可避免的软肋,在电气化时代,同样有很多主打性价比的低价电动微型小车推出,但便宜归便宜,安全黑洞是否应该持续呢?

微型电动车由于多种成本等原因,其实其整体安全性方面屡遭诟病,无论是最知名的美国的IIHS以及欧洲的E-NCAP,还是世界各地以NCAP体系建立的各种碰撞测试,虽然在逐步纳入电动汽车安全评价,而电动汽车的碰撞与传统燃油车又有所不同,其主要分为欧美中日四种体系,但主要都是测试车辆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以及尾部碰撞等。

中国市场的微型电动小车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车型的安全等级如何界定,中汽测评日前宣布将在C-NCAP和CCRT测评体系框架下,设立专项测评规程,旨在先期引导厂家提升车身结构安全,增加安全气囊等必要的安全配置,解决用户痛点问题,引导微型电动汽车的各项性能最终向常规尺寸车辆看齐。

据了解,C-NCAP主要评价车辆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车身结构及约束系统(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气帘)对于内部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该规程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追尾碰撞(鞭打试验),主动安全作为选做审核项目。

宏光MINIEV的持续热销以及其榜一大哥的地位,表明市场对于微型电动汽车的热度很高,但是对于微型电动汽车的安全评测却相对缺失,而微型车在碰撞方面本来就劣势明显(整备质量、车辆结构等),而且同国外不同,国内的微型电动汽车基本都是几万级别的入门便宜小车,想要兼顾设计、配置、动力、续航、安全完全不现实,需要做的就是作取舍,相比而言好看的设计、丰富的配置、长续航等更加亮眼,将精力放在看不到的安全方面,对于购买微型电动汽车的用户群体而言,确实有些费力不讨好,甚至有些吃亏。

而如果凭借安全评测体系的推出未来能带动微型电动汽车的性能尤其是安全性能有所提升,那就是一件好事。

四、电动汽车竟能靠放电赚外快?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2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体措施包括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研究开展储能聚合应用四大类。

具体来看,对于广大用户群体来看,配置新型储能设施,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鼓励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创造源荷双向互动模式。

具体来看,未来的储能设施将更加智能化、全面化,与此同时通过对于电力能源的合理调配,尽量平衡峰平谷的电力使用状况,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可以减少对于电网负荷,实现资源的优质调配,对于个人层面则将谷值时的电能先行储存,还可以在峰值电价时将电卖给电网,除了用电成本更低,甚至还能实现盈利,确实很有亮点。

此外,未来智能双向互动充放电也在之中有所提及,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是智能以及双向,车辆也可以承担起储能设备的角色,充电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放电起到为其他车辆充电的作用,此外车辆的电能还可以起到为房屋等其他设施供电,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而言 ,新能源汽车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在提出《”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之前,两部门还印发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当然这更加集中于宏观层面,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低碳交通设施装备等。

具体来看,将加快在交通运输领域以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进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站点布局,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此外还将完善机制,提升各类充电商、运营商、服务商的的响应力度,推动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

可以看出,要想完成国家层面对于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需求,打造可持续发展社会,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了跨不过的重要一环,而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 ,除了产品力的提升外,使用体验也是重要的一环,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背后,已经显现出了一些潜在问题的端倪,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资源的不均衡,而双向充电(包括车对桩、车对车)等,虽然并不是什么最新黑科技,有了政策的春风,双向充电或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未来充电或将与加油一样方便,到时候新能源车也会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五、大众与华为 合作竟然变成了收购?

大众和华为,作为在各自领域全球范围内的佼佼者,在华为入局汽车领域之后,双方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双方的关系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继去年双方曝出合资消息后,仅仅几个月,合资就变成了收购?这中间到底有怎样的考量?

大众和华为早在7年前就开始合作,2015年CES大众与华为联合宣布在车联网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展示了基于MirrorLink的车联应用,涵盖多项车载服务。

2018年7月份,奥迪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发展包括自动驾驶内的智能网联汽车,10月份双方展示奥迪Q7华为MDC原型车,用于城市自动驾驶环境的运行。

去年7月华为与大众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协议,涵盖装有无线连接功能的大众汽车,10月即传出双方计划成立自动驾驶研发合资公司,由华为提供软件和芯片等相关技术,为大众提供方案。

今年2月曝出大众希望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部门,收购价